鄭新立十二五時期中國應實現五方面轉變
鄭新立:十二五時期中國應實現五方面轉變
鄭新立:十二五時期中國應實現五方面轉變 更新時間:2011-1-10 9:28:35 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8日在此間表示,“十二五”時期,如果中國在發展方式轉變上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就有望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跨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具體來說,中國應做好五方面轉變。
中國改革年會周六在北京召開。鄭新立在發言時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應努力實現五個方面的轉變,而這五個方面的轉變都需要相應的改革來加以推進。
第一個轉變,也是最重要的轉變,就是中國要調整需求結構,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鄭新立認為,要做到這一點,中國應調整收入分配結構,要改變初次分配勞動所得偏少,資本所得偏多的局面。改變再分配國家和企業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的局面。要使收入分配向中低收入者傾斜,要使更多的人擁有財產性收入。
第二個轉變,是在產業結構上,改變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第二產業的局面,重點是發展第三產業。
鄭新立說,目前,中國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43%,就業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例只有34%,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都在50%以上。中國未來應從改革入手為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三個轉變,是調整要素結構,改變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物質消耗的狀況,使其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來推動經濟的增長。特別是要通過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來推動經濟的增長。
鄭新立說,中國消費之所以較低,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中國的技術的對外依存度太高。以ipad為例,售價三四千塊錢,它的利潤的60%到70%是讓掌握知識產權的公司拿走了,20%—30%是讓組裝的公司拿走了,中國人只拿到了不到10%,出口GDP算到我們這兒,賺的錢沒有裝到中國人口袋里。
第四個轉變是要改變過去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狀況,通過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制度來加快農業的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鄭新立認為,城市化的穩步提高,是今后20年中國經濟能夠保持持續較快發展的最根本的潛力所在。
第五個轉變,是處理好國內經濟跟國外經濟之間的關系,逐步的由引進來為主轉變為引進來和走出去同時并重,同時逐步加大走出去的比重。
鄭新立解釋說,現在中國有兩個包袱,一個是外匯儲備太多,一個是大量的工業生產能力富裕。但是把這兩個包袱合并到一起就能變成一個優勢,中國要通過資本輸出帶動商品勞務輸出,把兩個包袱變成兩個有利條件。
相關文章:
德媒:德方要求中國改變稀土出口政策李克強拒絕美經濟繼續復蘇伯南克謹慎樂觀中國鐵物擬最快今年底實現A+H整體上市李克強副總理在中德工商界晚宴上的演講李克強:推動中德轉型合作將繼續提供稀土美聯儲維持寬松貨幣政策后馬克·赫德時代惠普之道重來巴西“鐵娘子”施壓人民幣人民幣轉型與經濟轉型應齊頭并進中國稀土配額“倒逼”國際供應多元化